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设备的快速发展,对所用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种二次电池中,锂离子电池以其高电压、高能量密度、体密度小、无记忆效应、自放电小、无污染、寿命长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成为目前使用最多也最具发展前景的小型储能装置。目前商用的锂离子电池主要以有机电解液为电解质。由于有机溶液的易燃性、易挥发性和腐蚀的存在,电池存在自燃、漏液等安全隐患。同时由于液态电解质的窗口电压限制,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存在巨大挑战。而采用不可燃、不挥发的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可以有效避免由有机电解液带来的自燃、漏液等安全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锂枝晶的生长。而且其潜在的高能量密度也使其极具的发展前景。全固态电池的核心在于其固态电解质的应用。固态电解质按照其化学组成可分为以下2类: 无机型固体电解质、有机固态电解质。其中无机固体电解质又主要分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基本内容:
1、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了解选题与社会、健康、安全、成本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2、采用传统固相发法制备ta掺杂的立方相llzo固体电解li6.4la3zr1.4ta0.6o12;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3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英文翻译。明确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所需原料、仪器和设备。确定技术方案,并完成开题报告。
第4-6周:按照设计方案,制备llzo固体电解质,采用xrd、fesem等测试技术对所制备材料的物相、显微结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
第7-9周:磁控溅射镀膜,并对表面进行形貌表征和物相分析,然后将镀膜后电解质与熔融金属锂制成合金化界面并进行形貌表征和物相分析。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y. lu, x.huang, y. ruan, et al. an in situ elementpermeation constructed high endurance li–llzo interface at high current densiti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 2018,6: 18853-18858.
[2] c. wang, y.gong, b. liu, et al. conformal, nanoscale zno surface modification ofgarnet-based solid-state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metal anodes[j]. nano letters,2017, 17:565-571.
[3]x. han, y.gong, k. k. fu, et al. negating interfacial impedance in garnet-based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钠离子电池正极用单壁碳纳米管连接的多孔非晶FePO4纳米颗粒外文翻译资料
- 在HfO2多晶铁电体中直接观察到负电容效应外文翻译资料
- Mg2Ni0.5Co0.5H4.4氢化物的合成及性能外文翻译资料
- 氮掺杂的碳载体对镍催化剂上甲酸制氢的影响外文翻译资料
- CoSe2空心微球、纳米多面体和纳米棒作为具有快速的固态镁离子扩散动力学特性的赝电容镁存储材料外文翻译资料
- 基于溶液处理的二氧化锡电子传递层的高效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外文翻译资料
- 关于长周期的S-TiO2蛋黄壳纳米结构外文翻译资料
- 改善锂离子电池中硅基负极存储性能的策略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通过添加压电材料BaTiO3提高大功率锂离子电池的微米级SiO @ C/CNTs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外文翻译资料
- Pd和GDC共浸渍的LSCM阴极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高温电解CO2中的应用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