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正文

艾芜《南行记》与高尔基早期“流浪汉小说”比较毕业论文

 2021-02-25 01:02  

摘 要

自从十六世纪西班牙“流浪汉小说”产生之后,一直作为一种消极的文学存在。而艾芜的《南行记》和高尔基的早期流浪汉作品却独具特色。本文通过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二者的四种共性以及两种不同之处,并对个人经历、文化背景以及流浪心态分别对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字:流浪汉小说;南行记;艾芜;高尔基

ABSTRACT

The Spanish “Picaresque Novel” appeared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has always been as a negative literary, while Ai Wu’s The Journey to the South and Gorky’s early picaresque novels are unique and special.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both of their works comparatively and summarize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hen analyze the causes by personal experience, culture background and attitude of vagrancy respectively.

Key words: “Picaresque Novel”, The Journey to the South, Ai Wu, Gorky

目 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第1章 绪论 3

第2章 艾芜《南行记》与高尔基早期“流浪汉小说”中的共性 4

2.1 叙事风格平民化 4

2.2 表达出流浪汉“善”的一面 5

2.3 写作风格相似 6

2.4人物塑造相似 7

第3章《南行记》与高尔基早期“流浪汉小说”中的不同之处 8

3.1 挖掘人性的深度不同 8

3.2反抗意识的强度不同 9

第4章 造成二者异同的原因 10

4.1 个人经历相似使写作风格相似 10

4.2 接受的文化不同产生作品差异 11

4.3 流浪心态不同产生作品差异 11

第5章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第1章 绪论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即“左联”)是1930年成立的民间文学团体。“左联”的成立不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更重要的是,加快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左联”成立期间,翻译了成百上千种中外文学名著,只国外文学类书目就多达七百余种,占三十年总翻译量的近半数。其中有不少早年苏联文学作品,包括《母亲》(高尔基)《铁流》(绥拉菲摩维支)等等。所以,左联中很多作者的作品都受到苏俄文学的影响。

其中,左联作家艾芜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一部小说《南行记》,这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南行记》中,作者在游历中具体的接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的边缘,贫穷低贱,为了生活苦苦挣扎,作者将所见所闻一一记录,将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滇缅边境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斗争以及幽秘多彩的风情风光呈现在读者眼前。

而高尔基早年也创作了大量的流浪汉小说,他的小说笔调优美,充满了对生活的激情,主人公同样多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人高尔基十岁开始谋生,一直混迹于流浪汉中,,他能够发现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美,在他的笔下,流浪汉能够在艰难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特质和情怀。

国内对于流浪汉小说起步较晚,杨绛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对流浪汉小说进行定义,并对各个知名流浪汉小说进行评价。李志斌也曾分析过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我国关于中西方流浪汉小说比较的研究较少,杨经建教授曾发表文章《西方流浪汉小说与中国当代流浪汉小说之比较》,将二者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不过,国内关于流浪汉小说的研究主要以综合分析(如张绪华的著作《20世纪西班牙文学》等)或跨文体分析为主(如关学智的论文《lt;西游记gt;与西方流浪汉小说之比较》等)。将中西方流浪汉小说进行单独比较研究较少,并且艾芜本人在文学创作方面曾受到高尔基作品影响,二者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但作品中又有细微的不同,所以,将艾芜的代表作《南行记》与高尔基早年流浪汉小说进行比较很有研究价值。本文将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法来对艾芜《南行记》和高尔基早期流浪汉小说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二者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具体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助益。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深度分析二者流浪汉小说的异同之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得内心来追溯二者小说所产生异同的原因以及其流浪汉小说所造成的影响。

第2章 艾芜《南行记》与高尔基早期“流浪汉小说”中的共性

叙述风格上,高尔基早期的流浪汉小说和艾芜的《南行记》存在着很多共同点。其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二者具有自传体的特点,所使用的语言十分亲近生活,亲切感人。原因在于他们都是从社会最底层的坎坷生活中艰难生存的人。不过,虽然如此,他们却都保持向往光明的一面,自始至终都怀有高洁的信念。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在叙事风格、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都和以往我们印象中的“流浪汉小说”有所不同。而且,作者贯穿小说始终的情感,使二者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关怀。

2.1 叙事风格平民化

艾芜与高尔基的作品在表达方面,所用语言倾向于口语化,并且都十分贴近生活,给人强烈的亲切感。口语化、方言化的语言让艾芜的《南行记》更加“接地气”。在《南行记》其中一个故事《我们的友人》中,老何去买花生时,跟老板娘说“称旺点”(称足点儿);又如“启!你才老气喃!(你才显老)”“那何消你说”(那还用你说)“总是爱嚼牙巴”(胡乱说话)“你在搞啥子名堂(干什么)”“耙耳朵(怕老婆的男人)”“鬼火冒(非常生气)”等等。在云贵一带,这些方言都是耳熟能详的。这样写既有好处也有不足,大量运用云贵方言可以使当地读者读起来十分亲切,提高了小说的亲民性;不过,对于对这种方言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读起来就比较吃力。艾芜本人在1940年前后一直在桂林工作,对当地语言十分了解,他认为,这种语言十分鲜活,丰富多彩,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艾芜认为,桂林人讲话使用的副词十分丰富。比如说,讲到很硬、很苦、很甜、很毒、很香、很臭、很黄、很红、很白、很老、很嫩时,“很”字的意思过于泛泛,既没有新意也没有特色,如果换成当地人使用的语言就大不相同了。比如梆硬、丁苦、浸甜、寡毒、喷香、滂臭、焦黄、绯红、雪白、梆老、水嫩等。

读艾芜的《南行记》或《南行记续》,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地方特色语言不但在环境背景等描写中使读者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也更加鲜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使读者如同跟随艾芜走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小路上,和作者一起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而高尔基在他早年的流浪汉作品中,也十分注意到不同语言风格的使用。在高尔基早期流浪汉作品中,常常可以发现民间说唱文学的迹象,给读者一种亲切、真实、贴近生活的感觉。在高尔基的作品中,不但可以读出文字本身的美感,还可以从韵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契科夫很久以前读高尔基作品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表达特点。契科夫在给高尔基的信中,将高尔基的作品称为“具有音乐性的小说。”【1】而高尔基也提到过,自己十分喜欢在小说中使用歌唱似的语言。这种有音韵的表述方式有多种好处,既可以更加真实地表述情感,又可以通过语言、韵律、节奏来尽可能地接近读者,拉近读者距离,产生共鸣。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