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城乡规划 > 正文

武汉市汉南区城镇体系规划文献综述

 2020-04-28 08:04  

1.目的及意义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该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需要规划人员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综合性思维能力。该选题以城镇体系规划的最小尺度——县域为规划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培养自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任务书要求,进行实地调研、整合数据、独立构思、设计城镇空间的能力。

1.2研究意义

作为我国独有的规划类型,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基础虽然来源于西方国家,但其在中国大地上找到了很好的实践土壤,成为了我国城乡规划学科不可或缺的分支之一,是城乡规划学科学术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并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同时诸如城市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空间争夺等跨城市的问题突显出来,急需区域层面的规划协调。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层面唯一法定规划,是国家合理配置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3.1有关县域城镇化

城镇化的实质是一种生产要素流动,是由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有序流动产生。县域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据朱苏加(2017)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研究,得出人口子系统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最大,而就业子系统影响最小,城镇化质量得到改善但没有根本改变的结论。他提出县域城镇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市场和基础设施子系统的进展上,对就业子系统的反馈性最小,因而提高就业水平和优化就业结构是改进县域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据刘凌云(2015)在《湖北省县域城镇化自组织过程、机制与空间范型》一文中指出,建国以来湖北省县域城镇化自组织演化过程经历了“萎缩徘徊—补偿增长—差异演化—深度分化”四个发展阶段,其演变过程逐渐走向开放、竞争、分化、重组。湖北省县域城镇化自组织动力机制整体表现为:外部作用弱,边界作用抑制、内部作用极化。湖北县域城镇化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地理条件和交通区位的影响,大致可分成三种典型:大城市城郊型县域、平原农业地区县域以及山区欠发达县域。大城市城郊型县域是一种大城市功能外溢下快速增长的城镇化模式,其空间组织呈现出自极化组织结构(U型)特征,并有逐渐向自均衡组织结构(M型)转变的趋势,其空间范型为:综合新城(组群)引领,空间“近-中-远”板块分化,交通双心放射加环路,多元自均衡发展。平原农业地区县域是一种区域交通引领下较快增长的城镇化模式,其空间组织呈现出自极化组织结构(U型)的雏形特征,并逐渐趋于完整、完善,其空间范型为:中心、副中心城市引领、空间“城-乡”板块分化,交通中心放射加主轴带动,一元多层次自极化发展。山区欠发达县域是一种多力均弱作用下缓慢增长的城镇化模式,其空间组织呈现出自分化组织结构(S型)特征,并且有向自极化组织结构(U型)转变的趋势,其空间范型为:中心城区、中心镇引领、空间“中心一沟域”板块分化、交通由中心向沟域枝状、掌状延生,一元自极化发展。

本次设计中汉南区则属于大城市市郊性县域,在目前武汉主城区功能外溢的情况下有机会得到快速增长,加快其自身的城镇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