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机械机电类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正文

仿生机器鱼的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27 11:04  

1.目的及意义

1.课题背景及目的

在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各国都在寻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在船舶行业,螺旋桨推进是当下最普遍的推进方式,但螺旋桨在水中转动时,侧面会产生涡流,增加动力消耗,降低游动速度。另外,螺旋桨式推进器一般通过改变舵角实现转弯,结果往往是转弯半径大,机动性差。水下螺旋桨推进式探测器同样亦存在推进效率低,机动性差,隐蔽性差等缺陷,而且螺旋桨容易被水藻等水生植物缠绕,导致桨叶受损,甚至螺旋桨无法运转。

反观鱼类,作为自然界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经过亿万年的物竞天择,进化出非凡的水中运动能力。与人工的水中或水下航行器相比,鱼类的游动具有推进效率高、隐蔽性好、机动性好等优点。

伴随仿生学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仿生机器鱼的研制与开发已具备了先决的技术条件,目前,仿生机器鱼已成为水下航行器的一大重要研究方向,其良好的机动性、节能性、隐蔽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开展机器鱼的研究由来已久,不过从仿生学的角度设计机器鱼实体,方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电子技术与材料科学的发展,机器鱼的设计越来越成熟,以下对小型机器鱼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2000年,日本国家海洋中心为了研究机器鱼的转弯原理,开发了PF-300。该鱼长约0.34m,头部中电池组与伺服电机各一个。另一个伺服电机位于尾部。用木头做成漂浮于水面的天线,可以与外界实现无线通信,如图1.1所示。

图1.1 PF-300机器鱼


2003年,英国Essex大学机器鱼课题组开始研制一系列机器鱼,主要工作集中在实现仿鱼游动,特别是非稳定游动方面。机器鱼身长52cm,采用多电机—多关节尾部结构,通过对多电机协调控制,使得该机器鱼的游动姿态与真鱼极其相似。图1.2为机器鱼G9的实物图。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