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地理科学类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正文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规划探讨文献综述

 2020-05-04 09:05  

1.目的及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在新时期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下实施的乡村发展战略。相较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注重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乡村特色经济发展式的探索,对乡村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发挥。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的建设原则,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避免因无规划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问题、提高农村建设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美丽乡村的建设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而后,英国作为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并将城镇规划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国家,其对乡村的规划建设探索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英国在二战后实施村镇“发展规划”,加强中心村的建设,以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为目标;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由“发展规划”转向“结构规划”,改变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做法,提倡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强调因地制宜。在对乡村建设的研究发展中,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业已有了较为先进的乡村建设经验,如日本提出“一村一品”运动,重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村置宜,发展乡村产业特色,同时注重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韩国推行“新村运动”,早期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发展;德国重视乡村土地利用的规划,强调乡村建设要以保护生态位前提,突出地方特色,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道路。其中日韩乡村建设与我国乡村建设背景相似且极为成功,其乡村假设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建设发展历来是中国发展规划的重点。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改良运动,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土地改革到土地承包,从农村合作化到农村现代化,从注重经济建设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无不是围绕着解决乡村问题而进行的。美丽乡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拓展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其规划理论也是在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创新的。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学者们综合实践效果,对美丽乡村的内涵、建设模式及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对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仍是我国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武汉市现正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其规划建设试点内容主要包括整治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特色示范村。本次研究以黄陂区杜堂村作为研究对象,其通过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景观节点打造,现已基本完成了美丽乡村的建设项目。但是乡村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问题,其当前发展仍存在村民思想认识不足、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不利于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与初期规划的局限性有一定关系。因此,在美丽乡村的建设探索中,根据建设实际情况,了解村民意愿,调整优化美丽乡村规划,合理安排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对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和稳健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深远的影响。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本次研究拟以武汉市黄陂区杜堂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并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了解其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二次规划,切实贯彻“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四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进一步完善杜堂村美丽乡村的建设,真正实现美丽乡村服务于村民、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村经济效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规划目标。

本次研究拟分为四个研究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现状分析阶段、规划设计阶段以及规划评估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文献研究,了解当前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概况,借鉴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确定杜堂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原则、依据及主要内容;现状分析阶段,主要通过应用ArcGIS对杜堂村现行规划方案进行分析,找出其土地利用规划和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问卷访谈等形式,综合分析杜堂村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为二次规划提供依据;规划设计阶段,拟应用ArcGIS、AutoCAD、Revit等软件,在杜堂村美丽乡村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其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进行二次规划设计,对其道路、景观、基础设施等进行详细规划,并建模模拟其规划效果;规划评估阶段,对二次规划进行评估,并对杜堂村美丽乡村的综合发展提出建议。

具体技术路线见附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