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地理科学类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正文

城市创新阶层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研究开题报告

 2020-04-13 05: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目的及意义

2002 年,美国经济学家Florida在其《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的书中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创新阶层”的概念,他认为当今经济属于创意经济,创意才是最根本的经济资源,创意经济的兴起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创新阶层。创新阶层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创意核心”群体,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以及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比如非小说作家、编辑、文化人士、智囊机构成员、分析家以及其他“舆论制造者”;另一种是“创新专家”,他们广泛分布在知识密集型行业,如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法律与卫生保健业以及工商管理领域。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拥有世界级的科技创新城市,谁就能最大程度吸引全球创新要素,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战略主动权。

20世纪 90 年代创意产业逐渐兴起,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也拓宽了就业领域,因此西方众多发达国家和城市纷纷将创意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也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我国也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指出“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时至今日,创新产业已成为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重要关键词 。

尽管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距离变得日益缩小,但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人才、创新、创意都是聚集在特定的地方,当人才聚集在一个城市或地区时,创意就会产生,生产力得到提升,产出和财富就会增加,集聚的力量使得城市或区域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可见创新性产业高度依赖人的创造力,城市是否能够为这些产业提供所需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取于城市对这类人才的吸引力。近些年,我国许多城市对创新创业和创新活动的发展极为重视,例如,北京市提出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上海市为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专门制定了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近年来武汉市也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坚持产业化方向,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构建全新的产业创新体系,努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育成区、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的示范区。

吴晓波教授则认为:创新型经济是指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与传统产业不同,它不是单纯依靠劳动力投入或资本的增加,以严重消耗资源作为代价的“增长型经济”,而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的生产、存储、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也不是单纯依靠引进设备和技术,以照搬外来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模仿型经济”,而是注重培育本国企业和Ramp;D机构的创新能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自主创新为目标和主要推动力的经济。

创新经济所产生的创新阶层为年轻化、高素质、拥有中高收入、时间饥渴的人群,因此具有强调时间的使用效率(生活节奏较快、时间与空间高度混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新型的工作、出行、生活、休闲方式与空间)、强调个性化需求满足(包括个人价值的实现、个性化生活方式的满足以及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更趋于理性消费的特征,因此创新阶层需要以创新服务为核心跨界组织工作功能空间的混合体,希望城市拥有混合型的空间利用形式,开放的思想、多元化与宽容性、独立的个性、可达性、弹性及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高质量的人居环境以及基于本地性的全球化导向等内涵特征。可见当前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已不足以满足其需求,且对其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滞作用,所以对武汉市创新阶层的空间需求进行研究,对帮助武汉市吸引创新型人才进一步的城市规划设计以及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国外研究进展

总结西方学者的对创意产业从业者的研究,大体集中在三个方面:

在创意产业就业增长态势以及部门差异方面。西方学者通过国家或者区域的比较分析,得出创意产业就业趋势明显增加,并对创意产业就业增长部门的差异性以及差异原因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②从业者自身角度来看,西方学者从从业者角度的研究还较为有限。Scott和Drake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创意产业就业对企业区位选择产生很大影响,而创意产业从业者对于区位的选择因素复杂;从业者的性别差异在创意产业部门存在差异;创意产业大多数工作者倾向于自由职业者的形式,非正规、业余或者临时性的工作越发普遍。③在创意产业就业的地域分布研究方面。目前西方学者对于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地域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以国家或者跨区域的地区为案例展开研究,其中最有代表的是Scott和Platt。总结他们对创意产业从业者就业特征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①近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就业量占到全部就业总量的 9—10%,甚至超出这个比例。巨大的就业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②文化创意产业就业的分布倾向于发达大城市,尤其倾向于一国或地区的首位城市。 ③创意产业就业的增长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就业人口比重大的或者就业增长较为迅速的部门,则成为优势或者相对优势部门。

由此可知,在西方学者诸多的创新阶层研究中对宏观层面和区域层面关注较多,对发展中国家该类活动关注较少,对制度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够重视。

1.3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对创新阶层的研究稍晚于国外,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一、针对创新阶层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二、针对创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国内学界对创新阶层的研究大多从产业或行业出发较多,多采用调查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对创新阶层关注较少,从创新阶层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城市空间需求的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并不深入。

表1 国内主要研究内容列表

作者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

王贞(2015)

我国多数高科技园区环境建设模式较为简单粗放,已明显无法为当今网络时代全球一体化下高科技园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因此需对现代高科技园区环境优化应遵循的原则进行探讨。

以弗罗里达 “创新阶层”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高科技园区主体人群创新阶层特点及其环境需求,并结合建筑环境建设的理念总结高科技园区环境建设需遵循的原则。

对高科技园区创新阶层的特点与园区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了解创新阶层需求时采用了调查的方法;结合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总结出高科技园区环境建设服务的原则。

现代高科技园区是以“创新”为生命并且“以人为本”的高科技中心,它融工作、生活、娱乐、交流为一体,是与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的功能综合体。

常芳(2014)

以中国大城市为例,结合国外研究的治理路径,具有全面探讨中国城市工业化转型期社会生活空间的规划实践(理念或问题导向)的意义。

综述人文地理学探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研究的理念、原理与方法;归纳现在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类型与体系,及解决机制及其规划的路径;试探性提出评价与解决城市社区空间质量问题的理念与方法。

综述与理念性总结,主要采用社会空间转向研究理念与方法;归纳解决社会空间机制,用城市生活质量观研究的路径与手段;对案例区进行研究,用行为认知调查与实证相结合方法

中国转型期城市已处于社会生活空间问题展现阶段;国内大城市产业开发区的迅速建成,形成有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转型的混合型社会生活空间问题;探讨了中国转型期大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的解决机制。

王猛, 宣烨, 陈启斐(2016)

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在城市创新中的角色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因而有必要进一步考察人的创意和智力因素对城市创新的影响。

从知识外部性视角出发,探讨创意阶层这一特殊人群的集聚是否促进了城市的创新水平。

基于知识外部性视角构建一个创意者居住选择模型;基于现行统计口径,发展与佛罗里达高度契合的城市创意阶层指标,测算城市创意阶层的空间集聚程度;计量分析的方法

创意阶层集聚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对城市、时期子样本的回归显示创意阶层集聚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稳健性。并对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建议。

陈昭, 刘珊珊, 邬惠婷,等(2017)

现阶段深刻理解创新城市基本内涵、创新驱动经济体的主要特征与科学认识创新城市与创新驱动经济体互动关系,学习借鉴全球创新驱动型经济体发展的宝贵经验,并实时追踪全球创新型城市与创新驱动型经济体发展前沿动向非常重要

借用“差序格局”的概念用来探究全球经济体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特征。

以“2thinknow”创建的包括文化资产、人力资本、市场网络三大方面 162 项指标为核心的系统性评价体系,对全球城市创新能力评估结果进行分布和差序格局分析

全球创新城市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地理分布特征与国别倾向;全球经济体创新驱动发展的差序格局明显;金砖国家与其它新兴经济体的创新驱动能力相对而言较弱,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创新驱动经济体相比差距显著,但提升速度明显

段德忠, 杜德斌, 刘承良(2015)

整体、系统的挖掘一座城市的创新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突破以创新主体为研究对象或偏爱于高新技术园区的传统,避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困境,全面了解城市创新空间的集聚与扩散过程。

基于城市邮编区划空间数据库,从创新产出的视角建构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1991-2014年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创新空间结构的空间演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建构上海、北京邮政编码空间点数据,采用泰森多边形建构两市邮政编码空间面数据;基于城市邮编空间数据库,考虑创新质量从创新产出的视角建构城市创新评价体系;突变级数法求综合指数;ESDA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

为研究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生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结果较为理想,因此具有推广价值;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创新空间结构生长体现出了诸多的共性与差异性;同时与其所在的区域(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邓宇凡, 陈忠暖, 肖雁飞(2009)

西方学者对于创意产业就业特征的研究中对宏观层面关注颇多,对微观层面关注不够;对区域层面关注颇多,对城市内部层面关注甚少。

从地理空间角度探寻广州城市内部空间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通过不同空间层面的对比分析,追溯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地域分布规律,并总结出其发展趋势。

对比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就业特征对广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选取上海市创意产业行业分类标准,将广州的创意产业分为五大类别,比较分析。

广州市创意产业从业者空间集聚明显,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并且按照城市地域结构呈现由里向外依次减少的分布态势。

冯健, 柴宏博(2016)

梳理西方定性GIS的方法论并探讨其在基于情感表达的个体数据采集分析、基于混合方法的可视化活动空间研究以及基于多重互动视角的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

对定性GIS的方法论及其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梳理总结,并对中国开展同类研究进行展望。

总结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研究方法。

对定性GIS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相关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作梳理,并借鉴国外近年来定性GIS方法在城市社会空间中的应用成果对未来中国相关研究的开展进行展望。

马仁锋(2012)

帮助理解现有政策对上海大都市创意产业及空间集聚的引导作用,并为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和促进上海大都市创意空间合理布局与高水平发育提出有益的建议。

借鉴现有识别城市的“中心”相关研究,探索上海大都市创意企业空间格局,研究其是否存在创意空间,以及在上海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创意都市背景下如何培育创意空间。

基于创意空间的现实形态结合地统计方法及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由全局与局部Moran指数初次判别—回归分析检验与甄别构成的创意空间识别方法。

基于GeoDA空间相关性的回归分析与综合判定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黄亮, 杜德斌(2014)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学术界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概念体系,并在随后研究中进一步拓展至城市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与创新型城市有关的理论成果,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性追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回顾,梳理出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发展演进脉络。

对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性进行追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回顾

将创新型城市的研究视为国家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在城市空间层面的进一步承继与发展,理出其理论演进脉络。

童昕, 王缉慈()

在经济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不少城市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城市去工业化过程颇为类似的困境;同时,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迅猛,地方产业升级迫切需要强大的创新能力支持。

微观层面,对比企业对所在城市创新环境的主观认知与评价。

以北京和上海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企业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考察了两市50家创新型企业。

发现北京和上海都有创新性产业在集聚和成长,且发展前景乐观。两城市的创新环境有各自的特点。上海企业对上海的商业效率和创新基础设施的评价都高于北京企业对北京的评价。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研究内容

以理查德 #8226; 弗罗里达( Richard Florida )的“创新阶层( Creative Class )”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为城市带来创新的主体人群——创新阶层自身的特点及其独特的空间需求,并结合地理分析方法和建筑环境建设的理念分析了武汉市创新阶层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为进一步吸引创新阶层,提高武汉市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1)武汉市创新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2010-2017年度武汉市统计公报、武汉市统计年鉴中体现武汉市创新发展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得到武汉市近年来创新经济的总体情况。

(2)创意阶层对城市空间满意度调查

基于城市空间的特征及城市创意阶层特点,建立城市空间满意度诊断指标体系,明确满意度诊断指标的内涵及其赋分标准,给城市空间满意度诊断指标赋予权重,从而构建城市空间满意度综合诊断模型,得出城市空间满意度综合诊断结果,进而得出一些满意度的提升思路。为定量化评价创意阶层对城市空间的满意度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创新阶层的行为空间特征(即目前怎么使用城市空间)

要求受调查的创意阶层根据问题绘制意向地图,把重点放在隐藏的非正式的经济和文化过程上,而不是集中在经济指标和结果上,通过受访者根据问题在武汉市地图上所进行的关于他们的日常实践、工作生活等活动的标注,来表现他们与城市的关系和对其的想象印象,了解他们行为的空间特征。因此,我们着眼于社会和文化地理学方法论的方向,将这些方法与可视化地理模型结合起来。通过使用新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在城市中创造出具有细微差别和地理位置的丰富图片,并且揭示城市空间和地点如何被创意阶层使用、想象的。

(4)创新阶层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特征(即理想的空间规划是怎么样的)

依然使用意向地图的方法,向受访的创意阶层提出关于他们理想的空间规划的问题,要求在准备好的地图上进行绘制,将得到结果导入计算机使用ArcGIS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城市创新阶层对空间和地点的主观需求,帮助更好的创意阶层的角度评价城市规划。

2.2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城市创新阶层的行为需求,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评判法,综合考虑城市建筑分布现状、交通分布现状、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等因素,建立多因子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将武汉市分为若干地块单元,建立创新阶层满意度分布模型,该方法基于分析复杂系统的有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将系统层次化,从而建立起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系统。。探讨创新阶层对武汉市城市规划的满意程度,并分析武汉市现有城市规划中对创新阶层需求的优势与缺点。

利用意向地图结合GIS技术,建立创新阶层日常活动分区图,找出创新阶层活动高度重合的区域,分析其特点,进一步了解武汉市创新阶层的空间需求,并提出合理有建设性的规划意见,形成针对创新阶层需求的宏观规划方案。

本项目将选择几类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职业作为研究对象。除了所属行业自身的特点外,有两个因素会对相关活动对城市空间的使用和需求产生较大影响。其中一个是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对人际接触的需求,据此可以分为“面对面交流导向型”和“独立工作导向型”两类。另一个因素则是相关职业的正规和非正规属性。其中正规职业是指进入政府工商登记注册和统计系统,雇佣关系和产品/服务质量受政府监管并且得到政府支持或保护的文化创意类职业;而非正规职业则具有相反的特征。根据这两个因子,本研究提出一个文化创意经济活动的初步分类框架(图 1、表 2),拟结合预调研结果,选择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类型(“ 正规部门的面对面交流型”、“ 非正规部门的面对面交流型”、“ 正规部门的独立工作型”、“ 非正规部门的独 立工作型”、“ 中间型”),通过对相关从业者开展深度调查进行微观尺度的对比研究。

图1文化创意经济活动分类框架

表2各类文化创意经济活动代表性职业及本研究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类型

代表性职业

本研究选择职业

正规部门的面对面交流型

管理咨询、金融顾问、高等教育…

金融业

非正规部门的面对面交流型

街头艺术、独立经纪人、个人摄影…

个人摄影师

正规部门的独立工作型

研究开发、数据处理…

研发人员

非正规部门的独立工作型

独立艺术创作、自由作家、手工艺品制作…

自由艺术家

中间型

广告设计、建筑设计…

广告设计人员

2.3所需数据及来源

(1)武汉市矢量地图(包括道路、湖泊、公园绿地等):利用地图协作计划OpenStreetMap(简称OSM)选定并下载中国区域最新.shp数据,导入ArcGIS中根据武汉市市域裁出,添加道路网络等要素后导出高清图片。

(2)问卷结果(包括创新阶层满意度调查和意向地图绘制)

建立创新阶层城市空间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并赋予其分值,要求受访创新阶层填表后进行统一的汇总统计及计算,得出结果。

将搜集到的创新阶层绘制的意向地图统一导入ArcGIS中进行矢量化,利用merge等工具进行处理,并做分析。

(3)武汉市创新经济的总体发展数据

根据2010-2017年度武汉市统计公报、武汉市统计年鉴中体现武汉市创新发展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得到武汉市近年来创新经济的总体情况。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18.1-2018.2:收集创新阶层分布、城市空间需求相关资料与文献书籍,了解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理论、方法、已经做出的尝试以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制定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018.3: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预调研证实可行),以城市创新阶层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按工作性质进行分类,按类别进行走访调查,绘制意向地图,方便了解其生活习惯、价值取向,以及对城市空间的特殊要求。

2018.4:将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汇总处理,将意向地图结果导入arcgis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归纳出城市创新阶层的行为特点,获得其一般性规律、特征,从而为城市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特别是城市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与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王贞. 基于创新阶层理论的我国高科技园区环境优化原则探讨[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5(2):120-121.

[2]常芳. 大城市(社会)生活空间问题及其解决机制研究[d]. 西北大学, 2014.

[3]王猛, 宣烨, 陈启斐. 创意阶层集聚、知识外部性与城市创新——来自20个大城市的证据[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 v36(1):59-70.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