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地理科学类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正文

武汉市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评价开题报告

 2020-04-13 05: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震、洪涝、高温等自然灾害频发,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自然灾害给城市居民健康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我国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由于高温热浪引发的高温灾害已经连续三年上榜国内外十大自然灾害事件。持续高温引发人体中暑甚至严重破坏身体的水分与体温平衡,诱发其他疾病乃至威胁生命,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高温灾害对人群健康产生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为防止高温灾害严重破坏人体健康,适时有效的进行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是十分必要的。高温灾害的发生除了受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的影响,还有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发生环境的稳定性,不利的环境要素(如低绿地面积等)会增加高温灾害爆发的强度和频率。不同特征人群对于高温灾害的反应不同,各区域人群面临的风险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于高温灾害发生环境的判断、应对灾害脆弱人群的识别是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的重要过程,同时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到达防灾减灾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2年联合国对自然灾害进行详细论述:“一个区域或社会的功能被严重破坏,导致人群、物质、经济或者环境的损失,超过了该受灾区域社会自身的应对能力”。同时,被广泛应用的灾害系统论强调,自然灾害的灾情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其程度由孕灾环境的稳定性、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及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决定(史培军,1996)。针对自然灾害风险提出的概念模型已经有很多,联合国(1991)提出,风险(Risk)=致灾因子(Hazard)×脆弱性(Vulnerability)×暴露(Elements at Risk);Smith(1996)认为自然灾害风险是指致灾因子发生概率与损失的乘积;Yurkovich(2004)认为风险是致灾因子、脆弱性、暴露性和相互关联度四方面共同决定的。诸多灾害风险概念模型的提出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奠定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作为重要城市自然灾害之一的高温灾害,其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早有开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基于流行病学理论,主要探究不同高温灾害强度与发病率、死亡率的关系(Clarke,1972; Dousset等, 2011);另外有学者研究高温灾害与不同类型人群(老幼、收入差异等)发病率、死亡率的关系(Whitman 等,1997)。另一方面,高温灾害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逐渐被纳入到脆弱性和风险评价中,早期评价多通过划定对人群健康产生威胁的高温阈值来完成,也有诸多学者和组织提出相应的评价体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报告明确提出,气候变化的风险是由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共同驱动的,其核心要素包括气候变化的危害、脆弱性和暴露度等。
基于风险评价体系开展的评价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其中主要包括:以高温热浪强度、频次和持续时间或者以地表温度值作为致灾因子层评价指标(宋晨阳,2016;何苗,2017);概念模型中提出评价体系中纳入反映人体舒适度的温度指数指标;基于社会脆弱性进行高温灾害风险评价,强调对于脆弱性指标层的优化(Brooks,2003;谢盼,2015)。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已有风险评价中依然存在改进空间,这也是开展本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 研究目标
本研究从灾害系统论角度出发,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地理学分析方法,旨在优化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并依据评价结果在街道尺度下确定各街道的主导影响因子,并力求分析各因子对在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中的作用机制并提出规划建议,为防灾减灾提供指导意义。


2.2 研究内容
(一)基于灾害系统论思想,优化致灾因子、承载体和孕灾环境对应因子层的指标体系,运用专家打分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完成武汉市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评价;
(二)在各评价因子层下,通过排序法将评价得分转换成位序得分,确定各街道最低位序得分(最高名次)的因子层,即为主导影响因子;
(三)选取各主导影响因子中的典型街道,通过数学和地理分析方法,提出降低高温灾害风险的规划建议。


2.3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据研究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评价阶段,基于灾害系统学理论确定体系框架,专家打分法验证指标正确性,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乘除法原则进行最后的指标图层叠加,标准差分级法划定风险等级;确定主导因子阶段,以街道为最小研究单元,纵向等级排序法转换评价得分,横向排序确定主导因子;规划实践阶段,拟采用逐步回归、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的研究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18.1.16-2018.2.15 国内外相关资料查阅与学习
2018.2.16-2018.3.15 资料整理、外文翻译、论文开题
2018.3.16-2018.4.10 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总结
2018.4.11-2018.4.30 撰写论文初稿
2018.5.01-2018.5.31 论文修改与定稿
2018.6.07-2018.6.08 毕业论文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br#246;de p, fiala d, b#322;a#380;ejczyk k, et al. deriving the operational procedure for the 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 (utc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2, 56(3):481-494.

[2] cao q, yu d, georgescu m, et al. impacts of future urban expansion on summer climate and heat-related human health in eastern china[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8, 112:134-146.
[3] clausrinner, diannepatychuk, katebassil, et al. the role of maps in neighborhood-level heat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for the city of toronto[j]. american cartographer, 2010, 37(1):31-44.
[4] haines a, kovats r s, campbelllendrum d,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impacts, vulnerability, and mitigation [j]. public health, 2006, 120(7):585.
[5] johnson d p, stanforth a, lulla v, et al. developing an applied extreme heat vulnerability index utilizing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ata [j]. applied geography, 2012, 35(1-2):23-31.
[6] ruiz m a, correa e n. suitability of different comfort indic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rmal conditions in tree-covered outdoor spaces in arid cities[j]. theoretical amp; applied climatology, 2015, 122(1-2):69-83.
[7] zhu q, liu t, lin h, et 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lth vulnerability to heat wav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j]. global health action, 2014, 7(1):25051.
[8] 陈倩, 丁明军, 杨续超,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评价[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 19(11):1475-1484.
[9] 段艳文. 基于绿色植物的城市微气候模拟工具测评研究[d]. 南京大学, 2017.
[10] 何苗, 徐永明, 李宁,等. 基于遥感的北京城市高温热浪风险评估[j].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26(4):635-642.
[11] 李湉湉, 杜艳君, 莫杨,等. 基于脆弱性的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4, 31(6):547-550.
[12] 宋晨阳, 王锋, 张韧,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城市高温热浪的风险分析与评估[j]. 灾害学, 2016(1):201-206.
[13] 王炯. 城市地表热环境动态分析及优化策略建议[d]. 武汉大学, 2016.
[14] 谢盼, 王仰麟, 刘焱序,等. 基于社会脆弱性的中国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评价[j]. 地理学报, 2015, 70(7):1041-1051.
[15] 谢盼, 王仰麟, 彭建,等. 基于居民健康的城市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与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165-174.
[16] 杨续超, 陈葆德, 胡可嘉. 城市化对极端高温事件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1219-1228.
[17] 尹占娥.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